当前位置:首页>文章中心

明前茶作品赏读训练

发布时间:2024-01-30 点击数:67

明前茶,原名华明玥,《意林》等杂志签约作家,作品主要涉及散文、随笔、时尚评论。明前茶擅长写故事类的文章,他认为写作需要生活常识的积累,写作时须化身故事中的人物叙写真实的情感,写出细节,才能打动读者。明前茶的《与母亲相守50天》2020年入选广东省中考语文题,2021年又再次入选四川省广安中考语文题。

与母亲相守50

明前茶

因为武汉封城,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。

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,秉承的人生哲学是:我的地盘我做主。因此,往年春节,莉君回娘家过年,待上5天,是她忍受的极限。她40多岁了,可一回娘家,一定会被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。

回娘家才两天,平地一声雷,武汉封城了。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,母亲说:“这下可好,你就走不脱了!”莉君略有不快地说:“留在这儿吗?跟你吵架呀!”话一出口,她就有点后悔。父亲故去多年,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,独自在山村生活。家里空旷而冷清,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,也是人之常情。然而,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,要忍受网络不稳定、洗澡没浴霸的不便。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?按母亲的话说,两个儿子一个女儿,加上媳妇孙辈,光是坐下来吃饭,就是满满一桌。

依照她的脾气,说软话是不可能的,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,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。

每天,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、咸火腿搬出去晾晒。往年,回武汉前,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、腊肉,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。

每天,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。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,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,她憨闷多日的心里,仿佛沁入了一股清气。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,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。

每天,母亲上灶炒菜,做馒头,蒸发糕,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。她仿佛回到了14岁,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。母女俩诉说往事,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。

莉君眼眶发涩。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:那天,母亲上山拾柴归来,挑出了一小截软木,严正警告众人,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,不准动她的木头。大家都纳闷,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。几天后,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——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。只见栩栩如生的青娃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,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。“37年了,我总记着欠我女一份情,”母亲说,“小时候,干活有你的,玩具没你的。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,我和你爹都没满足你……”

莉君接过青蛙,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和叮嘱,仿佛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……

(选自《西安晚报》2020320日,有删改)

【赏析】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,与母亲朝夕相处,增进感情的故事,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的浓浓亲情,以及莉君对母亲的理解和爱。文章讲述了母亲能腌制腊肉、咸火腿,善于侍弄菜园,会做满满一桌菜,雕刻的软木青蚌栩栩如生,塑造了一个能干慈爱的母亲形象,也描述了莉君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、从不休谅到体谅的心路历程,揭示了陪伴、换位思考可以消除亲人之间的隔膜,让亲情更融治的道理。

驻守荒原

明前茶

西大滩加油站到了,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,海拔4150米,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。路过这里的司机,无论多晚,只要叫一声老韩,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地奔出,披着军大衣,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。

加完油,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,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,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,这样安全。

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,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——条件太艰苦,工资待遇低,每到夜晚,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有冤屈的灵魂在游荡,听得人心里毛毛的;这里的海拔太高,就算是本地人,只要身体动作稍微快一点,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,突突地抽痛。因此,不论是加油站的领导,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,都没想到老韩一来,转眼已待足八年。

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,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,长连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、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,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,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,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,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,喝完汤,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,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。

喝汤的人就说:“老韩,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,我们还怪不习惯的。”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,局促地搓手回答:“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,我舍不得儿子……”

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,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,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。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恒的痛: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,同为加油站员工的老韩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,暖气还没有装好,半夜冻得睡不着,不得不烧炭取暖,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。

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,会带上烟,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,在那里抽上一根。

在远方,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,枝条在寒风中抖动,犹扣火焰般。

(选自《意林》2019年第29期,有删改)

【赏析】

老韩对待工作认真负责,坚守自己的岗位;他真诚、善良、憨厚,关爱他人;他深爱儿子,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上的儿子。文章运用了动作描写、神态描写、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了老韩憨厚和真诚的性格特点,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,显得真实感人。结尾写红柳树,借物喻人,赞美了像老韩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工作岗位的普通人,将老韩对儿子深沉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,使文章意味深长,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。

敦厚人情

明前茶

民国文人中,我很喜欢梁实秋,理由是《雅舍谈吃》写得独一无二。那是一位老人辗转世界后回到台湾岛上,北望故乡而难见“北平”的怅惘。而这种淡淡的满足与遗憾交织在一起,一笔至细,最令人难忘的,无非是老北京人的敦厚人情。

这人情,也只有一名敦厚长者有资格评说。

梁实秋出身并非大富之家,但父母秉承要让孩子多有见识的原则,打小带着他们姐弟上饭店酒楼学习为人处世的礼数。承蒙梁实秋的一支妙笔,我们可以窥见近一个世纪前,北平商家与顾客彼此间的和蔼声气,如一把熨斗一样熨平了心头的皱褶。

比如当年在首屈一指的东兴楼,用餐高峰期,上菜难免稍慢,遇上年少气盛的客人敲盘叩碗地催菜,掌柜听到,不但有执事立马出来赔不是,当值的跑堂当即就要卷铺盖。梁先生且笑且噱地描绘道:“真个卷铺盖,有人把门脸儿高高掀起,让你亲见那个跑堂的扛着铺盖卷儿从你面前疾驰而过。不过这是表演性质,等一下他会从后门又转回来的。”顾客知不知道这卷铺盖的一幕,仅仅是一味“消气散”呢?知道的,不过他已经被给足了面子,焉能失了风度?而跑堂的演这幕“去而复来”的独角戏时,自己也是偷乐不止的吧。跑堂的本无过错,因此挨的板子也是虚的;顾客本不占理,可他一时气性上来了,何不顺水推舟,给他额外的安抚?这里面的智慧,不比如今顾客与店家一言不合就推搡动粗高明?

老北平人的敦厚人情,也体现在店家对顾客货真价实的关照上。客人吃烤鸭,片鸭肉剩下的鸭架,店家用荷叶妥妥包起,并奉送几枚口蘑,嘱你回家做打卤面吃;客人点了芙蓉鸡片、芙蓉干贝之类的菜,剩余的蛋黄,馆子里不声不响地另添了火腿末、荸荠末,做一道“熘黄菜”奉送。这是对老顾客的“外敬”。 总之,老派店家秉承惜物美德,每样物事,莫不极尽其用方觉对得起顾客。

有意思的是,馆子外敬多了,客人也心下不安。但当时并不提起,等五月份家里的紫藤花开得累累重重,招蜂引蝶,就派家中十岁左右的孩子,到馆子里去请伙计来摘下一筐紫藤花。这是做紫藤饼的原料,可以照应馆子的利润。

这些曲里拐弯、欲语还休的人情,被当时的人做得如此端方自然,让人恨不能穿越回那个时代去,做一日民国食客。

(选自《今晚报》201726日)

【赏析】那些传承已久的老字号之所以让人留恋,不仅是因其食物抓住了人的肠胃,更是因其敦厚的人情味抓住了人的心。文中的故事,让人读出一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温情,店家的举动,看起来“多此一举”,却让顾客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温馨。生活带给人的感动,往往来自细节,这恰恰是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忽略的因素。

在线客服